
ZHIKUYAOLAN
编者按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近期,一些国际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贸易冲突的加剧、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和技术变革的加快,全球经济正在遭受系统性冲击,进入增长乏力时期。一个由持续冲击和不断加剧的碎片化所塑造的全球经济新格局正在出现。与此同时,国内外智库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并持续推动凝聚共促发展的国际共识,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加大全球发展合作资源投入,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了新动能。
全球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
阅读提示:贸易、技术、资源和制度面临的各种冲击表明,全球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大幅上调了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测,但同时大幅下调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仅增长0.5%,为近年来最慢增速。这反映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新贸易壁垒和气候变化压力重塑航运路线,推高运输成本。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最新《首席经济学家展望》预计,2026年全球经济可能会增长乏力。
《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2026年全球贸易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世界贸易组织10月7日在日内瓦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以下简称《报告》)大幅上调了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测,但同时大幅下调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
《报告》指出,受人工智能相关产品需求增长、北美在关税上调前的进口激增及新兴经济体间贸易活跃推动,2025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超出预期。世界贸易组织将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测上调至2.4%,高于8月时预测的0.9%。但是,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0.5%,较8月预测的1.8%显著降低。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4.9%,贸易额增长6%。人工智能相关商品,包括半导体、服务器和通信设备,占到整体贸易扩张近一半,同比增长20%。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尽管单边关税措施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带来强劲逆风,但得益于多边贸易体系所提供的稳定性,以及成员针对关税变化采取的适当应对措施,全球贸易仍展现一定韧性。新兴经济体间的南南贸易增长尤为突出,同比上升8%。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新关税生效,2026年全球贸易动能将减弱。《报告》预计,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从2024年的2.8%放缓至2026年的0.5%。《报告》指出,库存积压、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限制扩散是主要下行风险。
受货物贸易和生产的关联影响,服务贸易也将间接受到关税冲击。《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出口增速将从2024年的6.8%下降至4.6%,2026年进一步降至4.4%。
《2025年海运述评》:2025年海运贸易将经历近年来最慢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9月24日在日内瓦发布的《2025年海运述评》(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仅增长0.5%,为近年来最慢增速。这反映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新贸易壁垒和气候变化压力重塑航运路线,推高运输成本。
海运承担着全球80%以上的进出口商品运输,是全球贸易的关键晴雨表。尽管2024年海运贸易曾经历扩张,但2025年预期增速显著放缓。《报告》指出,这一增速低于过去几年的平均水平,海运贸易面临严峻的结构性挑战。
联合国贸发会议贸易物流司负责人雷吉娜.阿萨里奥蒂斯警告说,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高成本的航线改道,一些国家的关税政策正扰乱贸易流动,运费高企且不稳定,脆弱经济体正承受最沉重代价。
《报告》指出,2024年红海危机和霍尔木兹海峡持续紧张局势导致的航线改道迫使船只绕行,增加了延误和成本。全球各港口正面临拥堵及现代化改造等,迫切需要数字化系统方面的投资,以降低运营成本并减少延误。
《报告》还说,2024年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5%,而目前全球海运船队中仅有8%的船只配备了使用替代燃料的设备。明确的监管政策、贸易船队改造升级等对减少海运碳排放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蕾韦卡.格林斯潘表示,全球海运贸易未来必须向零碳、数字化、新贸易路线转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包括推动稳定的贸易政策、加快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提升网络安全,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脆弱经济体提供支持,以减轻高昂运输成本带来的冲击。
《首席经济学家展望》: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全球增长乏力
世界经济论坛9月23日发布的最新《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显示,全球经济正在遭受系统性冲击,进入增长乏力时期。约72%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计,随着贸易中断的加剧、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和技术变革的加快,未来一年的全球经济将增长乏力。
新兴市场预计将成为主要的增长引擎,而中东与北非、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将会成为亮点。三分之一的首席经济学家认为,这些区域将实现强劲或非常强劲的增长。中国的增长前景则更加复杂,56%的首席经济学家预期中国将实现中等增长,但通缩压力预计仍将持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将会更加停滞不前。在欧洲,40%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增长将变得乏力,财政政策将走向宽松,通货膨胀将保持较低或适度水平。在美国,大多数首席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将乏力或非常乏力,通货膨胀将呈现高位,而货币政策预计变得宽松。
首席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当前的冲击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预计自然资源和能源、技术和创新、贸易和全球价值链以及全球经济制度将面临长期冲击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78%、75%、63%和63%。全球经济与其说是在经受孤立的冲击,不如说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这对新型领导力、合作模式与韧性的要求愈发迫切。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在贸易、财政政策和债务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约70%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贸易冲击程度“非常高”,远高于其他经济领域,且有超过四分之三的首席经济学家预计贸易和全球价值链遭受的冲击会波及其他领域。
受访的首席经济学家指出,随着全球公共债务水平的不断攀升,此前大多属于新兴经济体的债务脆弱性问题正逐渐在发达经济体出现——80%的受访者预计未来一年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风险会加剧。
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进步
阅读提示:中国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显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发布的《全球发展倡议进展报告2025》显示,全球发展倡议自2021年9月提出后,得到100多个国家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显现。
《中国发展报告2025》: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重要领域取得新成果。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拥有的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最多,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60%。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总需求潜力大与长期积累形成的重要竞争优势结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我国正处在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新型城镇化、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消费的多样性上升,发展型、服务型需求增加,绿色化、数字化、大健康、养老、文化休闲、教育与技能提升等领域成长性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会带动相关需求,总需求潜力释放空间较大。
《报告》显示,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展明显提速,产生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升级,朝多模态、强推理、低成本、开源化等方向发展,智能体(AI Agent)、科研智能(AI for Science)、具身智能等应用探索取得积极进展。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科技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报告》共六章,分别为第一章发展概要,第二章创新发展,第三章协调发展,第四章绿色发展,第五章开放发展,第六章共享发展。《报告》在记录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收录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
《全球发展倡议进展报告2025》:全球发展倡议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2025年是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四周年。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近日发布的《全球发展倡议进展报告2025》显示,全球发展倡议自2021年9月提出后,得到100多个国家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四年来,全球发展倡议从中国主张到国际共识、从合作理念到共同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为弥合发展鸿沟、共建美好世界提供了重要动力。
发展优先的共识持续凝聚。从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到联大期间高级别活动,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多次高级别会议到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各类国际会议及多个国际机制平台作用,进一步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
合作机制建设日臻完善。已有80余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签署80多份落实倡议合作文件。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领域已搭建各类机制30余个。
发展合作资源不断汇聚。中国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至40亿美元,支持20多个国际组织在60多个国家实施了180多个项目,受益人数超过3000万。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在基金2025年到期后继续捐款至2030年。全球发展资金库目前已动员140亿美元专项资金。
务实合作成效显著。四年来,全球发展倡议在八大重点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完成的6万人次研修培训,覆盖全部“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撰写四期《全球发展报告》,建立覆盖东盟、非洲、中亚、拉美和中东的全球发展知识网络。
《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4—2025》: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显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9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显现。
《报告》显示,近两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机制建设进程渐次加速、水平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与挑战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从共识到共生,开始更加注重深入构建开放、包容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2025年以来,中国与越南、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签署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双边机制携手构建畅通、稳定且具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通过双边机制加强沟通对接,与共建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投资合作工作组、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报告》显示,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67.8%,货物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一半;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达509.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6.5%,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卢森堡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名前五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报告》显示,“丝路电商”已经成为经贸合作新亮点,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为实现普惠包容增长创造新机遇。2024年以来,中国分别与埃及、塞尔维亚、巴林、塔吉克斯坦、肯尼亚、孟加拉国等建立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丝路电商”伙伴国拓展至36个。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郭锦辉据公开资料整理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